雖然《盛和塾三年制預備班學習教材》的文章是分散的,但一直在反覆講同樣的內容,感覺和我正在參加的訓練營講的內容相似。基於訓練營的道法術框架,我將幾篇演講內容總結成一個思維導圖。
以下只對幾個有感觸的點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要攀登什麼樣的山#
經營的企業是什麼樣子,取決於經營者 "要攀登什麼樣的山" 一樣。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當前正在參加的訓練營理念 "每個人生來都有一座自己的山,他應該登上自己的山頂去看屬於他最美的風景"。
對 "我要爬什麼樣的山" 依舊困惑,面對這個問題腦袋依舊一片空白。
自從上了原生家庭工作坊,好幾次走在路上的某一瞬間看見擺在自己面前的一座座大山,是過去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各種問題和卡點,而且都是那種讓人感到無法逾越。
最近對於 "沒目標" 這個問題開始隱隱能感覺到存在的問題,前兩周玩了一個心理遊戲叫 "你怕什麼?",這是人生第一次對別人講出了一些內心害怕的但從未說出來過的,雖然只是回答了一些比較淺層的答案,但現在再去體會發現都是和我想要的答案相反。
還有一個 "你想要什麼?" 的心理遊戲,本來是想上周玩但是跨組沒玩,自問自答這個問題發現我的回答就是 "你怕什麼?" 的相反回答。
現在細細體會這兩個遊戲,之前玩的時候越問越不知道回答什麼,也許是在害怕自己說出目標,很有可能在它即將冒出來的是時候大腦已經習慣性地給扼殺掉了,所以內心一定在害怕什麼,只是現在並不知道我到底在怕什麼。
由此想起過去每當父母問 "你想要什麼",而我回答的最多就是 "都可以" 和 "隨便你",想起過去種種類似的場景一直在重複,突然覺得自己活的好壓抑...... 好壓抑。當時的我往往都是被動接受的,所以目標浮現在腦海中之前就被自己摧毀,這種意識不到的習慣性行為不知道是否因為過去的這些場景對我造成的影響。
雖然現在並不清楚我的答案,但期望將來能夠回答,我想終有一天能夠找到我的那座山,此時沒有也許是時候未到。
提高理念的日子#
在《經營之心》這篇中提到 "那些不斷提高理念的日子"。仔細體會後很認同這個觀點,有自己的理念才會有自己的原則。
現在會發現一些日常用詞的概念很多都是很模糊的,我們每天都在用但從未考察過,可以說是 "胡亂使用"。
使用概念模糊的詞會極大地影響判斷,會誤導自己 "做出正確的判斷",如 "努力" 一詞,認真去考察會發現 "努力" 它沒有邊界和程度之分,很容易不經思考就說出口。努力應當是稻盛和夫先生講的 "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只有這樣才會很清晰地對照自身行為,而不是隨隨便便都能叫做努力,而是要盡力。
我想經營莫過於此,對自己的說的話,用的詞,做出的行為都細細考究,都有其各自的理念,方方面面都無不彰顯個人的魅力和理念。
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這句話想起我在訓練營學到的 "1.01"。"1.01" 簡單的說是做的比別人好一點點,而且是持續地做。
如果只是看這一句話時,會覺得就是一句心靈雞湯,當真實地聽到許單單的二弟弟只是初中畢業,在 08、09 年那個時候 "通過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在剛進公司的 3 個月試用期內完成了一個普通業務員一年的銷售業績,因為是假冒文憑進來的所以期望通過作出業績而被留下來,期間每天起早貪黑,趕很遠的路去鄉鎮賣太陽能熱水器。後面因為假冒文憑差點被開除,最後通過寫信方式更高一級的領導看見自己是怎麼做到的,還被老闆看見,一番周折後最終被留下,同時還被各個大區經理搶著要,後面接了沒人願意接的一千萬的新市場開拓任務很大概率是完不成的,但過程中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各種營銷活動,各種法子幫經銷商賣貨,完成了這個完不成的任務,也由此人生開啟了新的階段,開挂一般的一路直上。這個故事是由弟弟本人自己講的,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感覺好厲害好牛逼。
這裡只是很簡單的描述了一下,但現在回頭再去體會,雖然並沒有具體講是怎麼樣的辛苦,但是聽完他一路走過來的歷程,背後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這件事情貫穿始終,因為起點低,不得不比別人努力。所以有時候甚至在想沒有選擇恰恰是做好的選擇,現在有一份工作基本就能解決生存問題、溫飽問題,並不需要像過去一樣不努力就沒飯吃。而很多時候認為的選擇其實都是虛幻的選擇,都是在逃避,不需要任何成本,只要沒有身處絕境永遠都會覺得還有別的機會。
胸中懷有強烈的願望#
如果不得不做的目標沒有不可抗力的因素而做出的選擇,就必須要人為給定充足理由,而胸中懷有強烈的願望就是充足理由之一,只有當心中有想要必須要達成的一種信念,面對任何出現的阻礙才能不會忘記自己要到哪裡去,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回顧自己帶有強烈的願望所作出的行為的兩個經歷,並且在我人生中起著很重要的,一個是高中時期的換班級參加高考,一個是今年突破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卡點。
高中換班級是我第一次主動提出的,也是內心強烈地想要達成的願望。中考成績不夠讀普高,就只能上中職,當時入學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五年一貫制的班級不需要高考就能上大專,一個是高考班可以參加高考考本科。當時內心是自卑的,選擇了那個輕鬆地的班級。但是到了高二第一學期原來的老師都換了,越換越差了,剛開學第一周就開始感受到自己從剛開始上課就想著什麼時候下課,甚至開始討厭上課了,動不動就走神,第一次內心產生了極強的厭惡感。當時開學時有兩個同學就換到高考班,讓我看到還有一條路可以走。想要換班級的想法越來越強烈,而且我也是有把握達成的,但是內心依舊非常的擔憂和恐懼,一想到要高考,就會想起自己數學考試不行,語文作文不行,所以內心很紅結的。無數個聲音在告訴自己算了吧,但是上課時的那種從未有過的糟糕感受以及也想要 "出人頭地",我也想考到本科(在當時我家旁邊很少有人能考到本科),當時想要換班級的目的內心很強烈,在那段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這件事。
為了能夠轉班級,我先是和班主任提,她說要自己叫父母一起去找教導主任說這件事,接著就開始想怎麼做才能達成我的目標,開始想自己有哪些轉班級上有加分項的,例如英語可以、校競賽隊這兩點,然後叫了我爸爸主動去找她,但是她也沒明確回復,也不知道怎麼個情況,我想我還能做什麼,接收班級的班主任也很重要,也是主動去辦公室找她。後面教導主任再次找我,和我說當時我帶父母來找他之所以不回復我就是想要看我是不是真的想要轉班級。
回想這段經歷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但是從那之後這種渴望的感覺不再有過,而且目標堅定從來沒有想過此時這麼做別的同學會怎麼想,滿腦子都是我要這麼做,如果當時沒有去做這件事,也寫不出這些東西了。
第二個經歷是今年突破了多年來 "與人交流" 的卡點的第一步。原來一直很羨慕那些和任何人說話一點都不膽怯的人,但是一直做不到,直到去參加了線上訓練營的小組會,在這裡踏出了第一步。
在參加訓練營之前看到自己如果在 "與人交流" 上不做出突破,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好人生的發展也好是巨大的阻礙,一定會因為這個原因止步不前。在第一次小組會真正要開始的那一天我還是沒能抵抗住內心的恐懼找了藉口跑掉了,事後很後悔這樣做了,反思自己想要改變現狀就一定要作出突破,一定要改變,這一想法在當時特別特別強烈。
幸運地是當時第一次小組會又開了一次,在此之後雖然每次小組會討論都很緊張,總是要提前寫好要分享的逐字稿,但是再也沒有缺席過。以及今年 2 月份在一次偶然的一個調研采訪中聊的特別好,我第一次感受到表達的爽感,從這之後加上自己工作中的刻意去說服自己不要想那麼多,現在基本能夠做到為了一個目標去和人交流,不被過去的這種行為習慣所影響。
回顧這兩個經歷讓我感受到 "胸中懷有強烈的願望" 也許就是體驗過的那樣,發現這比所有的方法和大道理來的有用,讓我擁有克服一切阻礙的力量和勇氣。
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從前段時間開始就有對於自己財務這件事情上開始關注,過去我的花費相對簡單,一拉支付寶賬單就很清楚自己花在哪花了多少,今年開始我的花費就開始變得複雜,在各個支付平台都有在用,已經不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把錢花在那裡花了多少。自己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 "絕對不能負債"。
"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絕對不能負債,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一定不能負債,一旦負債就會被負債所捆綁,在做出正確的選擇上多了一層顧慮。對於普通人來說工資就是銷售自己的價格,日常的花費就是成本。工資一般都是固定的,最好控制的就是成本,通過降低消費慾望來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不管將來如何,只要不負債就有騰挪的空間。
所以我即便是用花呗這類貸款類的金融產品絕對不會超出個人資產所能支付的。特別是買車,身邊有很多人貸款買自己支付不齊的價位,其實就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面子,寧愿負債買面子也不願意買自己努努力也能支付的價位。
不管怎麼都要一直堅持朝著 "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方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