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盛和塾三年制预备班学习教材》虽然文章是分散的但是却一直在翻来覆去的讲同样的内容,感觉和我正在参加的训练营讲的内容是相似,基于训练营的道法术的框架简单将几篇演讲内容汇总成一个思维导图。
下面仅对有感触的几个点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要攀登什么样的山#
经营的企业是什么样子,取决于经营者” 要攀登什么样的山 “一样。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当前正在参加的训练营理念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座自己的山,他应该登上自己的山顶去看属于他最美的风景”**。
对 “我要爬什么样的山” 依旧困惑,面对这个问题脑袋依旧一片空白。
自从上了原生家庭工作坊,好几次走在路上的某一瞬间看见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座座大山,是过去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和卡点,而且都是那种让人感到无法逾越。
最近对于 “没目标” 这个问题开始隐隐能感觉到存在的问题,前两周玩了一个心理游戏叫 “你怕什么?”,这是人生第一次对别人讲出了一些内心害怕的但从未说出来过的,虽然只是回答了一些比较浅层的答案,但现在再去体会发现都是和我想要的答案相反。
还有一个 “你想要什么?” 的心理游戏,本来是想上周玩但是跨组没玩,自问自答这个问题发现我的回答就是 “你怕什么?” 的相反回答。
现在细细体会这两个游戏,之前玩的时候越问越不知道回答什么,也许是在害怕自己说出目标,很有可能在它即将冒出来的是时候大脑已经习惯性地给扼杀掉了,所以内心一定在害怕什么,只是现在并不知道我到底在怕什么。
由此想起过去每当父母问 “你想要什么”,而我回答的最多就是 “都可以” 和” 随便你”,想起过去种种类似的场景一直在重复,突然觉得自己活的好压抑…… 好压抑。当时的我往往都是被动接受的,所以目标浮现在脑海中之前就被自己摧毁,这种意识不到的习惯性行为不知道是否因为过去的这些场景对我造成的影响。
虽然现在并不清楚我的答案,但期望将来能够回答,我想终有一天能够找到我的那座山,此时没有也许是时候未到。
提高理念的日子#
在《经营之心》这篇中提到 “那些不断提高理念的日子”。仔细体会后很认同这个观点,有自己的理念才会有自己的原则。
现在会发现一些日常用词的概念很多都是很模糊的,我们每天都在用但从未考察过,可以说是 “胡乱使用”。
使用概念模糊的词会极大地影响判断,会误导自己 “做出正确的判断”,如 “努力” 一词,认真去考察会发现 “努力” 它没有边界和程度之分,很容易不经思考就说出口。努力应当是稻盛和夫先生讲的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会很清晰地对照自身行为,而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叫做努力,而是要尽力。
我想经营莫过于此,对自己的说的话,用的词,做出的行为都细细考究,都有其各自的理念,方方面面都无不彰显个人的魅力和理念。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句话想起我在训练营学到的 “1.01”。“1.01” 简单的说是做的比别人好一点点,而且是持续地做。
如果只是看这一句话时,会觉得就是一句心灵鸡汤,当真实地听到许单单的二弟弟只是初中毕业,在 08、09 年那个时候 “通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刚进公司的 3 个月试用期内完成了一个普通业务员一年的销售业绩,因为是假冒文凭进来的所以期望通过作出业绩而被留下来,期间每天起早贪黑,赶很远的路去乡镇卖太阳能热水器。后面因为假冒文凭差点被开除,最后通过写信方式更高一级的领导看见自己是怎么做到的,还被老板看见,一番周折后最终被留下,同时还被各个大区经理抢着要,后面接了没人愿意接的一千万的新市场开拓任务很大概率是完不成的,但过程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各种营销活动,各种法子帮经销商卖货,完成了这个完不成的任务,也由此人生开启了新的阶段,开挂一般的一路直上。这个故事是由弟弟本人自己讲的,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感觉好厉害好牛逼。
这里只是很简单的描述了一下,但现在回头再去体会,虽然并没有具体讲是怎么样的辛苦,但是听完他一路走过来的历程,背后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件事情贯穿始终,因为起点低,不得不比别人努力。所以有时候甚至在想没有选择恰恰是做好的选择,现在有一份工作基本就能解决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并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不努力就没饭吃。而很多时候认为的选择其实都是虚幻的选择,都是在逃避,不需要任何成本,只要没有身处绝境永远都会觉得还有别的机会。
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
如果不得不做的目标没有不可抗力的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就必须要人为给定充足理由,而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就是充足理由之一,只有当心中有想要必须要达成的一种信念,面对任何出现的阻碍才能不会忘记自己要到哪里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顾自己带有强烈的愿望所作出的行为的两个经历,并且在我人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一个是高中时期的换班级参加高考,一个是今年突破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卡点。
高中换班级是我第一次主动提出的,也是内心强烈地想要达成的愿望。中考成绩不够读普高,就只能上中职,当时入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五年一贯制的班级不需要高考就能上大专,一个是高考班可以参加高考考本科。当时内心是自卑的,选择了那个轻松地的班级。但是到了高二第一学期原来的老师都换了,越换越差了,刚开学第一周就开始感受到自己从刚开始上课就想着什么时候下课,甚至开始讨厌上课了,动不动就走神,第一次内心产生了极强的厌恶感。当时开学时有两个同学就换到高考班,让我看到还有一条路可以走。想要换班级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而且我也是有把握达成的,但是内心依旧非常的担忧和恐惧,一想到要高考,就会想起自己数学考试不行,语文作文不行,所以内心很纠结的。无数个声音在告诉自己算了吧,但是上课时的那种从未有过的糟糕感受以及也想要 “出人头地”,我也想考到本科(在当时我家旁边很少有人能考到本科),当时想要换班级的目的内心很强烈,在那段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件事。
为了能够转班级,我先是和班主任提,她说要自己叫父母一起去找教导主任说这件事,接着就开始想怎么做才能达成我的目标,开始想自己有哪些转班级上有加分项的,例如英语可以、校竞赛队这两点,然后叫了我爸爸主动去找她,但是她也没明确回复,也不知道怎么个情况,我想我还能做什么,接收班级的班主任也很重要,也是主动去办公室找她。后面教导主任再次找我,和我说当时我带父母来找他之所以不回复我就是想要看我是不是真的想要转班级。
回想这段经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但是从那之后这种渴望的感觉不再有过,而且目标坚定从来没有想过此时这么做别的同学会怎么想,满脑子都是我要这么做,如果当时没有去做这件事,也写不出这些东西了。
第二个经历是今年突破了多年来 “与人交流” 的卡点的第一步。原来一直很羡慕那些和任何人说话一点都不胆怯的人,但是一直做不到,直到去参加了线上训练营的小组会,在这里踏出了第一步。
在参加训练营之前看到自己如果在 “与人交流” 上不做出突破,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好人生的发展也好是巨大的阻碍,一定会因为这个原因止步不前。在第一次小组会真正要开始的那一天我还是没能抵抗住内心的恐惧找了借口跑掉了,事后很后悔这样做了,反思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一定要作出突破,一定要改变,这一想法在当时特别特别强烈。
幸运地是当时第一次小组会又开了一次,在此之后虽然每次小组会讨论都很紧张,总是要提前写好要分享的逐字稿,但是再也没有缺席过。以及今年 2 月份在一次偶然的一个调研采访中聊的特别好,我第一次感受到表达的爽感,从这之后加上自己工作中的刻意去说服自己不要想那么多,现在基本能够做到为了一个目标去和人交流,不被过去的这种行为习惯所影响。
回顾这两个经历让我感受到 “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 也许就是体验过的那样,发现这比所有的方法和大道理来的有用,让我拥有克服一切阻碍的力量和勇气。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从前段时间开始就有对于自己财务这件事情上开始关注,过去我的花销相对简单,一拉支付宝账单就很清楚自己花在哪花了多少,今年开始我的花销就开始变得复杂,在各个支付平台都有在用,已经不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把钱花在那里花了多少。自己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 “绝对不能负债”。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绝对不能负债,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一定不能负债,一旦负债就会被负债所捆绑,在做出正确的选择上多了一层顾虑。对于普通人来说工资就是销售自己的价格,日常的花销就是成本。工资一般都是固定的,最好控制的就是成本,通过降低消费欲望来减少不必要的花费,不管将来如何,只要不负债就有腾挪的空间。
所以我即便是用花呗这类贷款类的金融产品绝对不会超出个人资产所能支付的。特别是买车,身边有很多人贷款买自己支付不齐的价位,其实就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面子,宁愿负债买面子也不愿意买自己努努力也能支付的价位。
不管怎么都要一直坚持朝着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方向做。